华夏融媒体产业发展联盟
社会动态

国家大剧院掌门人的艺术公仆心

核心提示:从建设之初,国家大剧院就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规划发展发展。目前国家大剧院已经跟全世界175个艺术机构,110个驻华使馆建立了艺术交流关系,大剧院已经成为颇具知名度的艺术交流机构。

3-97.jpg

  国家大剧院五年的实践运营,取得了初步成功。在未来,国家大剧院如何树立“大剧院制作”的金字招牌,怎样才能通过艺术表现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

    树立“大剧院制作”的金字招牌
    国家大剧院在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制作了歌剧、京剧、话剧、舞剧等表演形式的剧目29部,其中原创11部,在业内竖起了大剧院制作这样一个**招牌。但如此强大的原创能力的培养过程并不容易。
    最初,国家大剧院在生产剧目以前以经营节目为主,出于对于艺术的苛刻要求,从创作剧目之初采用联合的方式,邀请外国剧目演出,少量的参与到剧目的演出和创作。随着创作经验的增加,国家大剧院开始成立自己的专业制作团队,这些团队集合了中国**的导演、**的编剧,从一开始的模仿和学习,到后来的独立制作直至取代外国团体,国家大剧院的团队生产能力逐渐显现,联合战略到替代战略的改变也取得成功,这为今后的国家大剧院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间。

    过大剧院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
    从建设之初,国家大剧院就以全球化的视野来规划发展。目前国家大剧院已经跟全世界175个艺术机构,110个驻华使馆建立了艺术交流关系,大剧院已经成为颇具知名度的艺术交流机构。一个礼拜前,祖宾·梅塔(Zubin Mehta)带领以色列爱乐乐团到北京开新年音乐会,他在吃饭时和陈平说:“你们大剧院在世界的名声很大,全世界都在谈论CHNCPA。”
    国际大剧院在不断的国际交流中展示中国、融入世界,同时也不断的提升在全球的艺术资源整合能力。国家大剧院已经建立了17个各个专业的运营系统,有效支撑大剧院的运营。五年来共派出一百多个小组到世界各个歌剧院学习,同时也把很多海外的艺术家和专业人才招聘回来。各种语言、专业的人才在这里荟萃、聚集,形成了强大的人才的支撑。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人才战略的实施,造就了国家大剧院的迅速发展。

    对于国家大剧院这样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而言,最初的顶层设计是极为重要的,那么国家大剧院的定位是怎样的,国家大剧院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对此问题,我们专访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
    在陈平看来,国家大剧院归根结底首先是一个艺术机构,艺术的创作生产、艺术的传播普及、艺术的经营管理,这三个方面是国家大剧院作为艺术机构最基本的责任。
    对比其他艺术中心和国外的歌剧院,有些是生产歌剧,很少经营演出;有些是经营演出,很少生产剧目。而国家大剧院既有节目的经营,同时还自制剧目,平均每年新制作剧目在6-8部,对比其他任何剧院来说,这是非常少见的。从开幕至今,国家大剧院已经制作了28部剧目,其中歌剧有21部,还有京剧、话剧,其中《简爱》、《王府井》、《风雪夜归人》3部话剧的上座率都在90%以上。
    陈平介绍说,国家大剧院除了是艺术机构之外,还是公益性机构,国家大剧院是面向二十一世纪兴建的大型文化设施,目的除了将众多的艺术家集合在一起艺术才华之外,同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健康的各式文化产品、文化生活,为广大的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发展服务。
    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和最高殿堂,这样的定位使它成为国家的一个名片。就全球而言,国家大剧院是全世界规模**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艺术生产非常活跃的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国家大剧院建筑面积217500平方米,仅仅化妆间就有90间。内部舞台全部是自动化控制,各方面的设施都是非常先进的。从全世界来的所有的院团、及指挥大师都众口一词:“中国国家大剧院现代化程度是最高的”。
    从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国家大剧院的未来发展也显得潜力十足。陈平说:“我们希望在节目的质量上继续保持高的水平,在艺术的生产上要保持旺盛的活力。”未来,国家大剧院希望能有更多的艺术家到这里来展示才华,希望能有更多的观众走进国家大剧院,来欣赏艺术、来接触艺术、来感受艺术的魅力。

    国家大剧院五年的实践运营,取得了初步成功。在未来,国家大剧院如何树立“大剧院制作”的金字招牌,怎样才能通过艺术表现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
    在国家大剧院运行的过程中,陈平深刻地认识到,观众就是水,剧院和艺术家是鱼,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如果不注意对观众的培养,艺术的发展也会受到制约的。国家大剧院从一开始确定要办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剧院,于是大剧院提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大剧院,了解大剧院,享用大剧院”,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落实是大剧院的责任。
    为了加大传播和推广的力度,国家大剧院与CNTV(中国网络电视台)合作推出了免费点播古典音乐频道,高质量的节目和方便快捷的观看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网友和青少年观众的收看。
    同时,国家大剧院也在发展过程中尝试着走出去,展示中国,融入世界。过去几年,《图兰朵》、《赤壁》不断到韩国、日本、德国等国家演出。             
    在谈到走出去的战略时,陈平表示,艺术是无国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很优秀的艺术,中国要做文化强国,是要靠具体的方法去实施。不仅是在方向上、战略上去研究,更重要的还要在渠道上、在方法上、在细节上去研究,这样才能很好地实现走出去战略。

    国家大剧院五年的实践运营,取得了初步成功。在这期间,国家大剧院实施了哪些发展战略,采取了什么样的运营之道,形成了怎么样一种核心竞争力?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专访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

    寻求社会和经济效益**结合

    在国家大剧院建设之初,人们担心它会没有足够的节目,没有足够的观众。五年过去了,国家大剧院举办了3914场商业演出,接待了500余万人次的观众,以高水准,高质量的演出,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陈平认为,除了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坚持了正确的宗旨,就是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人民性的宗旨,不仅是打造一个艺术殿堂,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人民大众心目中的艺术殿堂,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艺术性就是要坚持艺术的高标准;国际性就是要用全球化的视野来考量国家大剧院。
    这三个宗旨的指导下,国家大剧院也坚持了六个核心经营理念。
    **,坚持人民性、艺术性、国际性三个宗旨。
    第二,节目艺术的考量上,坚持高品位、高水准的高雅艺术和优秀的民族艺术。
    第三,在发展的动力上我们创新,鼓励创新。国家大剧院的员工心中都有创新意识,这使得国家大剧院在五年的发展中受益匪浅。
    第四,崇尚“艺术改变生活”的核心价值理念。在核心价值理念指导下,国家大剧院开展大量的艺术普及教育活动,推行低票价,想方设法地让观众走进来,享受文化改革的成果。
    第五,坚持用艺术和市场的双重眼光来衡量所经营项目,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
    第六,在跟所有的艺术家、艺术机构交往过程中,坚持诚信、双赢、持久的原则,不看单一场次的得失,而是把握长久的合作关系。于是十四万多艺术家,几乎全世界优秀的交响乐团、芭蕾舞团,优秀的指挥大师,全都来到国家大剧院登台演出。


   实施三大战略 只做艺术不涉足娱乐

    在三项宗旨和六个核心经营理念指导下,国家大剧院在运营实践中着重实施品牌战略,利用有独特的文化差异,主要经营音乐、舞蹈、戏剧、歌剧、戏曲五大艺术板块。作为差异化经营,只做艺术表演,不涉足娱乐演出。在陈平看来,娱乐是靠市场来培育的,艺术是靠政府来扶植,所以国家大剧院只做艺术不搞娱乐。于是在五年中,借助国家大剧院艺术生产非常活跃的特征,每天都有大体量、高水准的演出登上舞台,开展了大量的艺术普及和教育,成为艺术普及教育的引领者,形成很多优秀品牌。
    国家大剧院作为一个既经营节目,又开展艺术生产的剧院,一直保持高品位、高水准的艺术水平,坚持走精品路线。制作的艺术作品不为评奖、不为赚钱,目的是为艺术、为时代、为人民创作精品,不追求前卫,追求经典。在精品路线上坚持艺术和市场的规律,尊重艺术的规律也尊重市场的规律。使艺术既叫好、又叫座,并保持持久活力。
    国家大剧院在制作精品的过程中关注整合艺术资源,把全世界的艺术家都纳入在大剧院的视野之内。有一句话陈平经常说:“艺术家是生产创作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艺术家在艺术生产中的想象力、创造力。国家大剧院正在发挥其在艺术生产中的鉴赏力、把控能力、策划能力和整合能力。”